清华简《子产》中记载子产绎天地、逆顺、强柔而制定出礼法,天地逆顺强柔也体现出阴阳观念,天顺强为阳,地逆柔为阴,因此子产的礼法观念之依据实际上也是与天道之阴阳有关,与黄老学阴阳刑德观念十分相似。
这有可能是三种原因造成的:其一,《卫灵公》此条在流传的过程中,增加了评论蘧伯玉的内容。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仲尼曰》此条与《里仁》后一章大体相似,但缺少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句。前者的主旨为人对富贵贫贱的态度,而后者的主旨为人对仁的坚守,两者主题有较大不同。50 徐建委指出,《孟子》中所引大多数的孔子言行不见于今本《论语》,说明其时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非常丰富,《论语》当时很可能还没有形成今本样态。(《礼记·中庸》)【35】《中庸》的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句与《仲尼曰》第7条句意相似。直至张禹以《论语》授汉成帝,使张侯《论》行于天下,才逐渐取代其他《论语》抄本,成为最流行的文本。
从具体的字句内容看,《仲尼曰》与《论语》差异较大,《论语》增添了不少内容,以齐景公和伯夷、叔齐形成对比,较《仲尼曰》复杂。其二,弟子所记有倾向性,各自选择其认为重要者记录。明顾宪成《顾端文公遗书》证性编卷五《与管东溟书》中指出王阳明四句教的后二句讲格物致知的下学工夫,是直接源自宋学(朱子学)。
一、引言到目前为止,海内外学术界对于宋学道学理学等宋明儒学概念已有很多论述,但研究者的看法之间还存在很多分歧甚至对立。道学(狭义)也变成了专门指称程朱理学的学派概念。根据邓红的考察,近代意义上的日本阳明学原本是指19世纪末在日本以阳明的名号发动的一场社会运动,其后又用来指称中国哲学史领域中的阳明哲学思想研究及阳明学派,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国,并成为当今学界广泛使用的学派概念(由此还衍生出阳明后学名称)。因此在使用宋学道学理学新儒家(学)等概念时必须对其意义、范围及相互关系做出明确的界定,避免造成思想体系或概念上的模糊和混乱。
再加上不同学者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和用法可能存在差异(如前述田浩与冯友兰所理解的道学就存在差异)。虽然冯友兰认为理学概念存在歧义而不用它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通过对道学及理学概念意义的考辨可知,历史上道学概念的复杂性和歧义性实际上是超过理学概念的,而且从南宋末期以来理学就已经取代道学成为更流行的宋明儒学概念(详见下文)。
这种广义的宋学从宋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与以小学为基础的汉学(考据学)相对立,形成所谓汉宋之争。在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也有学者使用狭义的宋学概念。而同时期儒家所谓道学还只是一个普通名词而不是学派概念,且使用并不广泛,从而导致人们往往误认为道学一词原本最早就是指道家、道教而后来宋儒指称程朱理学一派的所谓道学名称是抄袭的。有学者认为阳明学这一名称最早出自清代编纂的《明史?王守仁传》。
明儒唐枢(1497—1574)所著的《宋学商求》是已知最早直接以宋学(中义,宋代儒学)作为书名的著作。因此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冯友兰的上述看法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不符。这里所谓阳明学即是作为与朱子学相对的学派意义上的阳明学概念,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阳明之学(阳明的学问)。这里的宋学也是指宋代的儒学思想。
明胡直《衡庐精舍藏稿》卷十八《书松原别语册后》中对宋学(理学)开山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渊源提出质疑。(二)道学道学名称正如徐洪兴所指出的,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是指以学道为目标并与文吏(掌管文史法律的官吏)的学(做)事相对立的儒者学问。
已知最早使用理学指称宋代理学(包括心学)的学者是朱熹的论敌、宋代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另一方面,道学重综合(道强调整体和普遍性),而理学重分析(理强调条件和特殊性)。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二十一《朱子书》中比较论述了以郑玄为代表的汉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学。嘉定更化(1208—1224)以后,随着程朱理学确立其正统地位,朱子的后学逐渐用理学来指称程朱以来的道统,从此理学开始专门被用来指称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的性理之学(中义)。总之,上述元代的宋学名称都是指宋代的儒学思想(中义)。其中两处本朝理学指的是从周敦颐到朱熹的道学系统,中间包括二程及其门人。还有以研究内容或思想特征命名的特殊学派概念,如邵雍的象数学、王安石的新学等。其中,宋明理学名称最早见于清缪荃孙《艺风堂文集》卷四《光绪湖北通志序录》。
进入现代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奠基人冯友兰认为道学名称在历史上出现较理学为早,再加上理学既可指宋明理学,又可指程朱理学,所以主张用道学来指称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宋明新儒学思潮。基于这样的开放思想史观,以黄宗羲为首的清代浙东学派学者前后接续编纂了宋元儒学思想史巨著《宋元学案》,将程朱理学、陆氏心学、浙东事功学派等各派统一到儒学(即宋学、广义的道学)中。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和逻辑的维度来孤立地评判概念的意义和范围。可见道学最初是指儒家经学,但还没有成为一个学派概念。
从意义演变及其关系来看,这些宋明儒学与东亚儒学名称概念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相互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涉关系,因此必须从历史脉络和思想体系出发对它们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清晰界定。因为道统着眼于历史传承,而义理则着眼于诠释方式,两者只是从不同方面(历史或逻辑)对宋明儒学的指称。
儒家的道学名称虽然在汉代已经出现,但其彰显要等到唐代韩愈的道统说出现以后。但在冯友兰提倡狭义的理学概念之后,理学概念仍然被用来指称宋学(广义)或道学(中义),甚至还有学者用理学概念来指称整个中国哲学(事实上成为中国哲学乃至学术思想的代名词)。如前述濂洛关闽诸学派。这也是冯友兰建构的宋明道学学派概念体系得到海内外众多学者(除中国学者外,海外知名学者如日本的土田健次郎、美国的田浩等)支持的主要原因。
该书按照宋学的发展流派,选取从陈抟至何基共81位宋代学者,对每位学者的师承及其学术思想都有简要的评论。考亭洎西山,两公生海隈。
宋代儒学的复兴及其学派的发展与地方上私人讲学的兴起密切相关。同时,之所以区分广义、中义和狭义这三层意义,是基于历史脉络、逻辑结构(思想体系)与现实研究的多方面考虑,因为在宋明儒学发展的历史上,宋学道学理学主要包括这三层涵义,并且往往可以通用。
道学概念大体上经历了从广义(道统之学)到狭义(程朱道学)再到中义(宋明道学)的意义演变。程朱理学的道统(从北宋五子到朱熹及其门人)成为官方认定的唯一正统体系。
其后,宋学又超越了宋代范围,用来泛指与广义的汉学(考据学)相对立的广义宋学(宋元明清义理之学)概念,即成为以义理诠释与哲学思辨为特征的宋学思潮。即指宋学(广义)中以传承道统为己任、以体用论为基础建构天道性命相贯通的思想体系,以成圣成贤、天人合一作为学问目标的学术思潮,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而以周敦颐为道学开山。道学概念更是贯穿儒释道乃至中国的一切思想文化之中。不像宋学道学理学概念那样存在对应乃至等同的关系而往往可以混用。
又如元王恽《秋涧集》卷五《和曲山游泽宫感旧诗廿一韵》:文宪日如线,逝者不复回。⑩根据陈来的考察,二程已经反复使用道学概念,并且已有将道学作为一种学术形态和学说体系的自觉。
其著作《中国理学史》从上古的三皇五帝一直讲到清代的戴震,实际上直接继承的是周汝登《圣学宗传》、孙奇逢《理学宗传》、黄宗羲《明儒学案》等为代表的学案体思想史的叙述方式。如周敦颐创立的濂学、二程创立的洛学、张载创立的关学、朱熹创立的闽学(以上四派构成《宋史?道学传》中的道学主体),还有王安石创立的新学、三苏创立的蜀学以及司马光创立的朔学等。
总之,阳明学这一思想流派及概念源自中国,但却在近代日本发扬光大,由于近代中国深受日本的影响,阳明学概念也随之回传中国(众所周知,包括哲学在内的大量汉语概念都是近代日本发明而后传到中国的)。一般围绕着一位或数位大儒(创始人)所居住的地域(出生地、任职地或讲学地)兴起某学派,因而该学派往往就以其创始人的籍贯或讲学地来命名。